近年來,耳機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採用金屬殼設計的產品,從入門級到高端發燒級,品牌們紛紛將金屬材質融入到耳機外殼設計當中,藉此提升耳機的質感與聲學性能。而這也讓不少消費者對此開始感到好奇:這些金屬材質是否真的能改變耳機的聲音表現?答案是肯定的。材質的選擇不僅是外觀的考量,還與聲學原理息息相關。本文將以探討金屬外殼的共振原理,講解不同金屬材質的不同之處,並為您快速拆解它們的聲音差異。
耳機外殼材質如何影響耳機的聲音?
在探討耳機外殼材質對音質影響的具體細節之前,我們需要先理解聲音生成與傳播的基本原理。耳機的聲音是由驅動單元(通常是動圈、動鐵或平板振膜等結構)通過振動推動周圍空氣而產生的。這些振動形成的聲波會在外殼內部傳播,並最終傳遞到我們的耳朵。而外殼作為聲波的“容器”和“邊界”,其物理特性會對聲波的傳播路徑、反射行為以及最終的聲音呈現產生顯著影響。以下是幾個關鍵的物理特性及其作用的詳細解析:
密度(Density)
材質的密度決定了聲波在其中傳播時的能量損失程度。密度高的材質(如金屬或高分子聚合物)內部結構更緊實,聲波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的阻尼(能量散失)較少,因此聲音的細節和清晰度往往能夠更好地保留。例如,鋁合金或不銹鋼外殼因其高密度,能有效減少聲波在材質內部的衰減,讓中高頻的細節表現更為突出。相反,低密度材質(如某些輕質塑料)可能因內部結構較鬆散,導致聲波能量在傳播時被部分吸收,進而使聲音聽起來略顯“模糊”或“溫和”。
硬度(Hardness)
材質的硬度與其抗變形能力直接相關,這對控制外殼的振動行為至關重要。硬度高的材質(如陶瓷或金屬)在受到驅動單元振動影響時,不易產生額外的共振或形變,這意味著它們能有效減少不必要的“雜音”或聲音混濁現象。例如,採用鈦合金外殼的耳機通常能提供乾淨且精準的聲音重現,因為這種材質的高硬度抑制了外殼自身的二次振動。相比之下,硬度較低的材質(如軟質塑料或木材)可能會因為振動而產生微小的形變,導致聲音中混入一些不必要的低頻共振,使聲場顯得不夠清晰。
共振頻率(Resonance Characteristics)teristics)
每種材質都有其固有的共振頻率,這是由其分子結構、厚度和形狀共同決定的。當驅動單元產生的聲波頻率與外殼的共振頻率接近時,會引發共振效應,從而強化或削弱特定頻段的聲音表現。例如,木質外殼由於其天然纖維結構,往往在低頻段具有溫暖且豐富的共振特性,這使得低音聽起來更具“情感”或“厚度”,適合偏好暖聲的聽眾。然而,這也可能削弱高頻的解析力,使細節稍顯不足。相反,金屬外殼(如鋁或鎂合金)因其共振頻率通常較高,可能會在中高頻段帶來更明亮、銳利的聲音,但低頻可能相對顯得“單薄”。
材質的物理特性如何影響聲波傳播?
聲音是由驅動單元振動空氣產生,而外殼材質的密度、硬度和延展性決定了聲波如何在這個封閉空間內傳播與反射。而耳機音色的不同不僅取決於外殼材質,還與驅動單元、內部阻尼和設計交互作用。但材質作為聲波的「第一道過濾器」,其影響至關重要。高密度材質(如不鏽鋼)由於共振頻率較高,容易在高頻段產生共振,加上穩定性較高,因此普遍用上不鏽鋼外殼的耳機能夠提供更出色的分析力和空間感。相反,低密度材質(如樹脂)由於共振頻率較低,傾向於在低頻段共振,在音色表達上會較為溫暖柔和、低頻亦會飽滿。當然,除了看材質的密度之外,硬度、阻尼和聲波傳播方式也會影響聲波的反射、共振和能量耗散,進而塑造出不同的音色表現。
耳機的聲音主要由振動單元(如動圈或動鐵單元)產生,聲波會傳遞到外殼並與其互相作用。如果外殼的密度低,聲波更容易激發外殼的振動,產生不必要的共振,這會影響聲音的準確性;而高密度材質則更能抑制這些振動,改善聲音表現。
為何選用不同的材質會產生不一樣的音色?
音色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聲學現象,涉及振動的產生、傳導、反射與共鳴等多個環節。無論是結他還是耳機,材質的選擇都會直接影響聲波的行為,從而塑造出獨特的聽感。銅管樂器為例子,一般銅管樂器都是用上黃銅和白銅製成,其發聲原理依賴氣流激發空氣柱振動,並通過金屬管壁的共振與聲波反射特性塑造獨特音色。而樂器的音色也會因為不同的密度、硬度和阻尼特性會直接影響振動行為,進而決定樂器音色的明亮度、溫暖度或穿透力。
同樣的原理也可以應用於耳機的設計中,也是因為金屬外殼在特定頻率下與單元發聲時在共振頻率重疊時,也會強化某些頻段(例如中高頻變得更明亮),或削弱其他頻段(導致音色沉悶)。
相較於塑膠外殼,金屬外殼的內壁更光滑且堅硬,反射聲波的能力更強,有助於提升聲音的清晰度和分析力,使音色更通透。
材質密度對於不同材質之間的音色差異
材質密度對耳機音色的影響是一個複雜的聲學現象,涉及聲波傳播、共振特性以及材質的物理屬性如何塑造聲音的頻段表現、冷暖特性、結像和音場。以下圖表也是基於不同的外殼材質(925純銀、白銅、鈦金屬、黃銅、不鏽鋼、鋁、純銅、塑膠、樹脂、穩定木),大致列出不同密度範圍對耳機音色的具體影響。
從圖中可見,高密度材質(925純銀、白銅、不鏽鋼)意味著單位體積內質量更大,聲波傳播時能量損失少,能儲存更多振動能量。這種特性使共振頻率偏低。在聲音上,能夠令高頻和低頻兩端表現更突出,聲音整體更厚實有力。相對地,低密度材質(塑膠、樹脂)由於體積內質量較少,聲波傳遞速度快,能量儲存能力弱。,特別是低頻下潛和高頻泛音上相比起金屬材質弱,因此普遍音色相對地會比較柔和。
然而,即使材質密度相近,硬度和延展性也會帶來音色差異,這是因為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不僅取決於密度,還與材質的機械性質密切相關。硬度和延展性影響聲波的共振特性、反射行為和能量吸收,從而塑造耳機音色的頻段表現、冷暖特性、結像與音場。
就以分別用上黃銅和不鏽鋼的S4000、S5000為例,兩者雖然密度相近,但硬度和延展性的差異導致音色截然不同。純銅的低硬度與高延展性使聲音厚實溫暖,低頻濃郁,適合爵士或藍調;黃銅的較高硬度與稍低延展性使聲音自然平衡,細節更清晰,適合多數音樂類型。這種差異證明,即使密度相近,硬度和延展性通過調節共振與反射特性,對耳機音色產生顯著影響。
近期熱門的金屬殼耳機型號
Kinera THORKING (白銅)
了解更多︰https://shorturl.at/gGdru
Jomo Audio Nautilus (黃銅)
物理特性:密度高,剛性中等,共振頻率偏中低。
音色參考:如同黃銅製小號,聲音溫暖、飽滿,低頻深沉有力,餘韻悠長,高頻柔和不刺耳,能夠模擬銅管樂器的溫潤質感,適合情感豐富的慢歌或爵士樂。
Nautilus採用鍍金黃銅外殼設計,以其金屬剛性提升單元組合運作時的穩定性,確保聲音表現一致且可靠。音嘴內部同樣覆以黃金鍍層,表面更加平滑,使聲音呈現出壯麗感與光澤感。音嘴前端則加入不鏽鋼環,進一步增強聲音傳遞的準確性,讓細節更清晰可辨。
了解更多︰https://shorturl.at/pBtLu
FlipEars Artha Argentum (925純銀)
- 物理特性:密度極高,剛性中等,共振頻率低且穩定。
- 耳機音色:聲音清徹透明,具有清晰的線條,音場開闊,高頻明亮但不過銳利。
Artha Argentum是市場上首款以925銀為外殼及面板設計的耳機,更融入品牌標誌性的特大導管設計,讓聲音細節得以充分傳遞,為用家帶來更豐富、細膩的聽覺體驗。耳機搭載精心調校的單元,結合銀質外殼的聲學優勢,呈現出清晰的高頻、溫潤的中頻與深沉的低頻,音場開闊且層次分明。
了解更多︰https://shorturl.at/l4zRz
Dita Mecha (鈦金屬)
物理特性:剛性極高,密度較一般金屬低,因此其共振頻率高且振幅小。
音色參考:聲音較為緊緻扎實,有著更為深沉的低頻下潛,高頻則保持明亮開揚。
Dita Audio一向以精湛金工技術著稱,Meha運用CNC技術精準加工製作出鈦金屬外殼,確保動圈單元及其他部件穩固安裝,有效抑制多餘諧振,提升聲音純淨度與穩定性。讓Mecha呈現寬鬆自然的音色,高頻通透細膩,中頻溫潤自然。
了解更多︰https://shorturl.at/GPVOg
總結
耳機外殼的材質並不僅僅是外觀的裝飾,它對於聲音的呈現有著深遠的影響。然而,理想的聲音表現需要各個環節的精密配合,透過廠方對於材質的選擇需要與單元的特性、內部空間設計以及聲學技術進行協同。正是這種多方面的協作,才能讓耳機在聲音表現上達到平衡與和諧,真正實現最理想的聲音體驗。
緊貼最新資訊,請關注ECT 的 Facebook 專頁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。